无标题文档
首页 > 党务公开 > 联系群众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精神的通知
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以服务人民为荣—二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从“垃圾坊”到“文明坊”—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以“八荣八耻”推进诚信建设
胡锦涛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
大德若“戆” —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八荣八耻”主题漫画
《半月谈》:权威专家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青少年成长的道德标杆
成也师德,败也师德
区委副书记董仁义在教育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暨巩固扩大整改成果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教育党工委书记王纪远在教育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暨巩固扩大整改成果工作部署大会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更要注重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人民日报》七论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胡锦涛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力求实现“三个变化”——七论第二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更要注重把握政策——六论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开好2005年度党政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徐委组(2005)17号)

 

大德若“戆” —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2006-04-19  作者(来源): 转载

徐建新小时候有个外号,“大戆”。这里,“戆”不是通常意义的贬义,它的真正含义是:不说假话,耿直得有些冒傻气。

无需粉饰,不用雕琢,徐建新最打动我们的,就是真实。从小到大,无论上山下乡、工厂车间、街道里弄,他一直在这么做———发自内心,深植灵魂,始终践行一种精神,一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崇高精神。

是的,一切都是真实而自然发生的。

弟弟不觉得徐建新傻:“爸爸是教师,妈妈在法院,一直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那时一点不稀奇,兄弟俩得天天早起,轮流去排队买菜;那时一点不稀奇,卖菜的多找了钱,徐建新就会马上送回。那时都爱读《红岩》,兄弟俩捧着一起看;那时都爱看江姐,一篇电影《烈火中永生》的读后感,舅公布置写 400字,徐建新憋了老久但一字不少……

传统教育,点滴滋润,徐建新一以贯之.

17岁插队到江西,过年回沪头等大事就是满城“淘”零件。二极管、三极管……一淘半天,一买一袋,都是为当地农民兄弟买的,组装半导体,修理收音机——— 20多年后,小区三分之二居民家里电视机的两通、三通插头,都是他帮着装的。

21岁返城在街道工厂,有次陪弟弟去无锡看眼疾,为给生产组阿姨带回最正宗的无锡肉骨头,他满城找,差点误了火车——— 20多年后,为给小区买张价廉物美的乒乓桌,在医院吊针的他偷偷溜出,带同事去当日特价的麦德隆抬回。

22岁进了起重安装队,成天要爬大烟囱,又高又险,他却总自告奋勇上前——— 20多年后,一居民因小区车棚漏水与管理员大吵,回家一说,年轻气盛的儿子拿了菜刀冲下楼,无人敢劝,徐建新闻讯立即扔下碗筷,从家中冲来拦住。

32岁在上海化工工程设备厂,他为照顾车间众多女同志又担起最苦的活,钻车底接线路,大冬天满头是汗——— 10多年后,徐建新转岗任居委干部,勤勤恳恳创文明小区,多少居民都见过,他背上泛起白盐花……

翻开徐建新初到居委的工作总结,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由于自己工作能力一般,因此为了搞好工作,只能在勤奋上多下点功夫。”

任职居委前三年,三年的街道考核登记表上,他写下极似的三句话:“工作中做到不计工作时间,劳动中能够不怕脏和累”;“不计较工作时间,分内分外事情都能主动去干”;“工作中不计较时间,居民纠纷调解用了大量业余时间。”

一以贯之,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恪尽职守。

他以他的行动,兑现了自己对党的誓言:“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谋取任何利益。”

妻子也琢磨不透

住院才短短几日,徐建新怎么就把病友都变成了朋友?一位还愣要“拜把子”,言之切切:“老徐,我可不交酒肉朋友。”

是因为他病床靠外最先拿到报纸,却总不待病友开声、眼神投来就递上?是因为他即使已躺在病床,可一见妻子无心将废纸弃于地上,仍立刻要她拾起扔进垃圾桶?

反正,回家休养后的徐建新,总不时接到病友的来电问候。

病重的他只是在做原先一直习惯做的事。病前的他,见妻子饭后散步时随手丢牙签,也会立刻要她拾起扔进垃圾箱;病前的他,有时在家看到楼道不干净,也会立刻不声不响拿起家里的拖把去拖。

习惯了,真的习惯了。叫妻子不要戴丧上门,是他临终前特意嘱咐的;叫妻子提前下楼买好冷饮,招待刚考上大学就来报喜的小居民,是病重的他专门交待的……处处为他人着想,他总是心细如发,他总是无微不至。

“大过年的,你们女同志都要忙家里”———仅仅因为多替别人想了想,徐建新给妻女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十年了,徐建新任居委干部十年来,只在2005年除夕,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一家三口团团圆圆吃了顿年夜饭。但这唯一的一次,却已是徐建新胃癌晚期。前九年的大年三十,他总是主动揽下居委会值班任务,守到鞭炮声全静了,凌晨3点才回家;那九年的大年三十,他总是匆匆垫点肚子就出门,留下妻女二人,随便烧几个菜将就除夕。好不容易第十年,团圆了,也有时间了,妻子却再无心情好好烧几个菜,因为,“建新已经吃不下了……”

怨,真的怨过,但怨得心疼。“建新太累”,十年来他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睡一会儿,半小时后缓过劲才起床吃晚饭,“有时特别累,眼圈都青了,他就要睡到八九点”;十年来,妻子仅仅听他“抱怨”过一次,是有天晚饭他淡淡聊起,办公桌当日被居民踢破一个大洞,“可他脸上,看不出一点不高兴。”

十年了。这哪一件不是真的。

怎么忍心,父亲竟要把遗体捐献。

女儿坚决反对,甚至不惜吵闹。徐建新的“思想工作”足足做了大半年。

他并非心血来潮,就是深觉自己的病怪。明明三年前就已胃疼,也做过胃镜,却突然一年半前晴天霹雳———胃癌已到最晚期。自己病入膏肓了,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捐献遗体,彻底奉献,让解剖刀在自己身上寻找一个可能:让以后更多病人能及早被发现。

太忍心,谁都怨,可徐建新义无反顾。只是,刚说服了家人,却又担心起她们———会不会,别人要说妻女太狠心?

一份亲笔遗言就此写下,垂危的徐建新特地表明遗体捐献出自本意,又特别感谢妻女“在我患病期间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一片苦心,一份爱心。

妻子刻骨铭心,结婚20多年第一次自己看水表,是今年2月“他没了”。真是不懂怎么看,糊里糊涂,一下多读了100个字。抄表员听着纳闷,脱鞋进屋教她读。那一刻,拼命忍住眼泪,逼着自己认真学,可满脑子全是“他”,心里刀割一样。“每晚睡不着,都是他的样子。家里油盐酱醋米,什么牌子多少钱我统统不知道。他对我太好,太好。”

2005年底,徐建新知道自己不行了,挣扎着撑起身子,坐到桌前打开电脑,给妻子留下了最后一份礼物。

一个键一个键,慢慢敲;每个汉字每个数字,用心敲。

排版齐整打印后,神神秘秘,笑着递给正在忙活的妻子。妻子疑惑接过,只一眼,泪如雨下。

———密密麻麻,满满一页,全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话号码,水、电、煤、气、地段医院、电器维修热线……

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

为亲爱的妻子留下呵护,他送上了最后那一份迟到的歉疚。

为陌生的他人捐献遗体,他献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份所有。

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徐建新拼尽他生命最后一份力。

徐建新走了,永远地走了。但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身影宛在

就在他大年夜守过的阿婆孙佩德家门口,这两年除夕都有现任居委会主任洪凤英“站岗”,依旧为胆小的阿婆守到鞭炮声全静才离开;就在他帮孤老赵不燎代管收支的账本上,字迹从200410月他住院以后就变成其他居委干部的,老人依旧习惯三两天就打电话到居委;就在他十年如一日倾情为民服务的两个小区里,白墙依旧、绿茵依旧,一排排公用晒衣架,依旧每天迎着朝阳……

他已经永远离开,他仿佛还在身边。

家人含泪想起了,弥留的徐建新有天从昏迷中醒来,看见床头两个要回收的杜冷丁针剂空瓶,就再三叮嘱女儿“千万别扔掉、一定要送还医院”;居民含泪想起了,十年前伴着晨光走进小区的徐建新,胖胖憨憨的,动员居民就一句,“要团结,我们要绑在一起”;同事含泪想起了,整理徐建新遗物时发现他奉为工作宗旨的一行字,“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做好居民的贴心人。”

老徐,我们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