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 文明单位创建在线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教学工作 > 教育教学效果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学生在“飞扬吧,上海四十年”市级征文活动中喜获佳绩
喜报——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学生荣获徐汇区“少年中国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青少年摄影比赛奖项
喜报——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学生荣获“浦江杯”2018年上海中小学生宪法专题书画作品(徐汇赛区)奖项
喜报——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学生荣获“中文自修杯”第五届上海中小学生“美丽汉字小达人”(徐汇区)奖项
喜报——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学生荣获上海小学生古诗文大会暨古诗文“桂冠少年”选拔活动奖项
CCA课程报道二则
在语文课堂上借助表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浅谈借助教材文本如何进行简要复述练习和评价
热烈庆祝我校健美操队荣获在“解放日报杯”上海市学生健美操舞大赛中喜获佳绩。
我校足球队获得2017年“田三杯”小学生足球赛季军
热烈祝贺我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学生荣获“育林杯”第三届徐汇区学生口才大赛活动奖项
美丽汉字小达人
好书推介获奖
中文自修杯美丽汉字
古诗文获奖
五好小公民
经典篇目诵读
教师论文获奖
语言文字获奖

 

在语文课堂上借助表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2017-12-21  作者(来源): [暂无]

在语文课堂上借助表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    朱雯婷

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其中,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发展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教育心理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兼而有之,有效地把三点综合起来。所以说在教学中,表演阅读功不可没。

 

一、           表演阅读在课堂教学上的契合点

表演阅读只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出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所执教的课文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寻找表演阅读的契合点。

(一) 开头引入

每堂语文课教师都必须从导入开始,一个精彩而又简洁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使他们集中思维,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最基本的目的是揭示课题,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课堂开始大致了解本堂课需学些什么。当课题的含义是一种行为表现的时候,表演便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良好手段。

以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册)中的课文《扳手腕》为例,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类比赛项目,完全不知道何为“扳手腕”,更没见过扳手腕的情景,即使有插图帮助理解,但缺乏实际感受,也便对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没有一点共鸣,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请班级中参与过此类比赛项目的同学上台亲自演一演、试一试扳手腕,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不仅使他们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也为下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 课堂高潮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把握好动静结合的节奏才能吸引学生,表演阅读便成为乐曲中的高潮,调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与表演欲望,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册)中有一课《唐老鸭新传》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其中有一段重点写了唐老鸭听到商人叫卖“收鸭毛”后看到自己身上丰满漂亮的羽毛后的心理活动及卖掉羽毛后的动作更是成为课堂表演的重要环节。唐老鸭原本便是学生极为熟悉的卡通形象,通过模仿它的说话、走路方式不仅使课堂上充满了笑声,而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角色与自己的生活感受相联系,起到了情感的共鸣,无形中提高了阅读质量。

(三) 结尾升华

好的结尾同开头一样会让人回味无穷,增加了文章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可以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册)《宝镜》一课的结尾深刻体会到。

“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短短一句话却用一系列动词反映出了“我”的内心活动,学生通过表演,甚至加上“我”的内心独白:“这可真是个稀世珍宝啊!可是我不能让他去祸害别人,让别人成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可谓将本课所要传达的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只关注了动作,更关注到了所做动作的程度,“轻轻地”、“狠狠地”,这样的学习毫无疑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表演阅读在课堂教学上的作用

对于读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模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感悟课文的实质和内涵是具有一定困难的,甚至品味不出作者的感情及意图,日积月累,他们也就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但表演,正是通过动作、表情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从而把文中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出来,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

(一) 通过表演,促理解

李红敏老师在《表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在教材中,很多篇课文都能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很好地进行表演阅读,这样可以让教学贴近生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启迪;把课文的生命和活力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热爱学习,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2]

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能够用来进行表演,必须选择那些故事性强的,有场景,有对话、动作,有利于学生通过表演方式来传达情感的课文。通过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人物动作、语言所蕴含着的情感有深入的了解,但同样的,在对内容有个性化的解读下,才能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表演,因此表演和理解是互相促进的。

下面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册)《发烫的手指》教学片断:

师:贝多芬的手指怎么会发烫的呢?现在也请你们来当当贝多芬,看看视频中的情景,用手指快速地在桌面上弹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吧!(生用35分钟时间,不间断地弹奏)(有学生开始用嘴给手指吹气)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有着怎样的感受?

生:我的手指感到很痛。

生:我的手腕很酸,

生:我弹得太快,感觉手指又疼又热。

师:是呀!贝多芬比你们弹奏的时间可要久得多了,他多努力啊!贝多芬长时间的练琴,手指反复的敲打琴键后,摩擦起热,所以他的手指会发烫,不得不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

对于没有弹琴经历的学生是无法体会贝多芬弹琴手指发烫的原因的,通过模仿表演,使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即使缺乏生活经验却创造了课堂体验的时间,帮助他们理解贝多芬手指发烫是因为他勤奋刻苦练琴所致,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更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贝多芬的知识,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化被动为主动。

(二) 通过表演,促想象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语境大胆想象,加入一些细节,如表情、动作。合理的再创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社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一个新的飞跃。

如在教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册)《只有一个儿子》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妈妈回到家后会怎么对自己的儿子说,让女生来当当妈妈,用作母亲的语气说一说。儿子听了以后又会怎么说、怎么做,让男生试着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然后,请几组男生、女生合作,创设情境来演演妈妈回家后的情景。通过这样的表演,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有的学生甚至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平时是如何照顾自己,爱护自己的,从而明白了孩子也应该关心自己的妈妈。

含义深远的课文往往能在想象、表演中予以挖掘,这让学生不会因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望而却步,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使他们愿意读、乐于读。

(三) 通过表演,促感悟

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3]

因此,所表演的课文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以旧知引新知,以新知促旧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从字里行间有更深刻的感悟便要通过表演来传达。在教授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册)《一粒种子》的最后一小节: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挺一挺”,联系前文中出现的两次“挺一挺”感受种子不断向上生长的过程。这里可以运用群体表演,让学生纷纷来当当种子,从泥土中钻出来。群体活动往往能调动课堂气氛,在边做动作边读句的过程中感悟种子的勇敢、坚强,以及出土后看到光明世界的欣喜。在这里采用移情的方式表演,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种子充满了童趣,低年段的学生在读演中情感得到升华,也易于他们接受。

(四) 通过表演,促积累

有些课堂上的表演并非单调地将文章中的情景再现,而是通过需要改变教材内容,模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如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册)《迷人的蝴蝶谷》时,结合课后的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们介绍蝴蝶谷里的蝴蝶?

让学生模拟旅游的情景,四人为一小组,由一名导游带领,准备好导游帽和小旗帜,运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对文中语句进行组织来向大家介绍蝴蝶谷里的蝴蝶。这样的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将文中优美的语句印入脑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同时促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今后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借助表演进行阅读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千万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这样容易脱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表演代替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字的读音,强化识记了字的字形,了解了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这往往是在生动地表演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朗读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被课堂表演取而代之。

(二)表演过于花哨

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毫无疑问,课堂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阅读质量,为课堂平添不少生趣,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不能找准课堂运用表演契合点的教师往往会将课堂变成游乐场,多了份欢乐,少了份理性的思考。要让学生动静结合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从课文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9.

[2] 陆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表演艺术初探》.《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5

[3] 钱薇.《适当的课堂表演与小学语文阅读》.《新课程(教研)》2010年第03

[4] 李红敏.《表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1

[5] 史云格.《谈小学语文表演——体验教学法的一般程序及操作》.《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8

[6] 李树华.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的有效利用》.《语文学刊》20119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9

[2]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1期《表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李红敏

[3] 《语文学刊》20119月《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的有效利用》李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