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 党务公开 > 思想建设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党员收听“党校十九人宣讲十九大精神”网络直播宣讲感言集
教育系统如何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党支部开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活动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党支部参观“中国梦,我的梦”图片展
十八大微型讲座
《十八大报告》微型党课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看情况反馈
党徽风采留言
发言稿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20周年校庆初步设想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二十年校庆的意义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周年校庆怎么举办
二十年校庆的意义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党员收听“党校十九人宣讲十九大精神”网络直播宣讲感言集
2017-12-18  作者(来源): [暂无]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收听上海市委党校宣讲团在阿基米德学习同心圆中的网络直播宣讲,并纷纷发表感言。

 

第一讲:新宣言:迈向民族复兴的光辉文献

何新莲:

    王公龙教授的《新宣言:迈向民族复兴的光辉文献》党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讲者充满激情,听者感同身受,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充满自豪。教授的报告从“大会的成就、意义以及报告的主线”三个部分进行了宣讲。听了报告,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宣告新时代的历史盛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历史和理论意义。教授对报告主线的提纲挈领的梳理更是为我们党员学习掌握十九大报告的灵魂,理解报告主题的鲜明、思想的深邃、内涵的丰富提供了指导。一小时的党课让我受益良多,我将继续认真聆听每一次党课,把报告精神内化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立足岗位不断前行。

王灏:

听了王公龙教授的“迈向民族复兴的光辉文献”进一步充分领会大会报告特别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我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懂、弄通、做实的目标,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走深走实。

 

第二讲:新成就:砥砺奋进五年的历史性变革

张宏:

第二讲是陈方刘教授主讲的《新成就砥砺奋进五年的历史性变革》。教授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剖析了十八大以来的变革。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砥砺奋进的五年为十九大的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亲历五年的变革。国家发生着巨变,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改变,“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老外津津乐道,是他们最想带回国去的。相信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实力会飞速超越,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我们中国人原创的“新四大发明”。十九大开启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党员要以实际行动,不忘初心,努力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范浩:

第二讲 新成绩:《砥砺奋进五年的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引领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经济增速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做好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五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54.04万亿元增长至74.41万亿元,宏观经济保持了7.2%的年均增速,增速不减,量增质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持续增强。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我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接下来我要在学校支部的带领下,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细致的学习十九大报告,并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张瑞珺:

第三讲是中共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宗建老师解读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因此教授为大家从三个方面解读了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听了教授的讲解,我感触颇深,新时代新起点,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任重道远,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发扬党员艰苦奋斗、敢于奉献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奋进、砥砺前行,勇担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用爱心、细心、耐心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姜靖:

第三讲:李宗建《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历史方位的新定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努力再创中国教育事业的佳绩!

 

第四讲:新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朱亚莲:

第四讲的主题为“新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胜云教授主讲。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专题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判断: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要求。用教授在专题讲座中的话简单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为什么我国主要矛盾会转化?二、今后怎样解决这些主要矛盾?三、为什么我国还没有跨越初级阶段?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始于党的八大。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对当时国情的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为我们确定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这就是从革命、斗争转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我们党延续了八大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如何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呢?矛盾决定任务,矛盾决定方向,正如报告所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要求需要新理论,正是为了回应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长期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王煜:

第四讲学习体会:陈胜云教授的报告《新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判断: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新变化新特点,对于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意义重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到学习有深度、教学有力度、传播有温度、践行有强度,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教书育人,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第五讲:新使命:“四个伟大”领航中国发展

朱雯婷:

吴海红教授的报告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科学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四个伟大”,集中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担当,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伟大梦想激发我们的使命感,伟大斗争铸就我们的政治勇气,伟大工程强化我们的决心恒心,伟大事业召唤我们的责任担当。我们要在赋予我们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并且不断创新。

王苹苹:

第五讲 “四个伟大”领航中国发展 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吴海红主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从根本上是围绕“四个伟大”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伟大斗争”,需要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有这些,旨在推进新形势下的“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无论把“四个伟大”分开来看,还是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有机整体来讲,都具有非凡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六讲:新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金阳:

第六讲《新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秉达将为大家宣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思想是十九大会议中十分亮眼的心提法,符合当下中国社会方方面的实际情况,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我看来“新”并不是和原来的思想不同,而是有些继往开来的意味。我们既要继承好原来的思想理念,又要结合新时期的特征开展部署。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年复一年面对的学生和家长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求新求变,以适应当下的教育形式。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原有的教育精华理念。对于旧和新,想必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不断进步的方向。

路颖:

听了教授的宣讲,让我感到振奋和激动,再“从激动,感动落实到行动中去”。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进入了新时代。从袁教授非常丰富的论述,主要涵义的概括和提炼,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即是“站时代前头,做时代的弄潮儿,时代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为中国从大国成为强国提供创新理论。”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将向袁教授所讲的学懂、悟通、做实的方面学习,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第七讲:新方略:指导各项工作的实践指南

陈曦:

聆听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丁长艳的第七讲报告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党的新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南。因为一个新时代的前行,必须有新思想、新方略指引。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思想的引领,中国新时代新任务,需要在新实践中贯彻落实我党十九大的新思想和新方略 。 新方略有14条, 学习贯彻新思想、新方略,就是要“学懂”,“弄通”,“做实”。做为一名教师,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并将之付诸于教育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做好做实教育工作。

陆漪:

聆听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丁长艳的第七讲报告,丁教授围绕“新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南”、“新方略是一个逻辑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三大板块,让我了解了新方略就是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围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一名一线党员教师,我担任着美术教学工作和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我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习总书记说过教育是百年大计,要立德树人,争做新时期的四有教师。

 

第八讲: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金怡:

第八讲是周东华教授主讲的“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教授主要是对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进行详细解读。十九大报告提出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奋斗目标内涵不断扩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落脚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新实干,在实践中探索,努力为教育教学一线服务,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徐莹:

本专题“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主要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分析和阐释。在周东华教授的解读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党现在正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打好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而这3个任务,正是直接切中前期发展中的问题,这里就直面了很多民生问题,关于土地承包,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到期后延长30年;医疗改革,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农村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收入增加,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的同步提高;住房改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群众关心的问题并予以回答,为中国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奠定经济基础,制度基础,文化基础的重要开局时期!

 

第九讲:新战役: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

何新莲:

唐珏岚教授主讲的《新战役: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重点阐述了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方面: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报告中,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已经获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难,同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确实,能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精准脱贫一个都不掉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打好这几个攻坚战,十九大报告中都作出了明确的回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环境教育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让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一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份力。

王灏:

第九讲《新战役: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学习体会:唐珏岚教授的报告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的重大判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许下的承诺,再次坚定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这句话既给了老百姓希望和盼头,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定下了目标和任务。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在自己岗位脚踏实地,不断创新,努力践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十讲:新贡献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宏:

第十讲:《新贡献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中国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博大情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进而提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直至在联合国讲台上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并全面阐述了通过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以及清洁美丽的世界,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布局,使中国外交站在了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要为中华民族自身利益服务,也服务于国际社会,为全人类谋利益。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世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理念。这一倡议也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回顾人类历史,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提出一些理念,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其背景正是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范浩:

昨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官进胜教授作了第十讲的报告《新贡献: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形势,总书记对我国的外交放眼未来总体规划。十九大报告中以“五个世界”,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这一不断丰富完善的中国方略及其主张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为国际秩序的革新完善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路径选择,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辉煌而又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当今世界充满挑战,前面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我们不会放弃理想追求。”今日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我们要加强战略沟通,打造互尊互信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深化战略对接,打造互帮互助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拓展务实合作,打造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扩大人文交流,打造互学互鉴的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响遍世界。

第十一讲: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姜靖:

《第十一讲:新辉煌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国家有国家的文化建设,而我们基层学校则有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张瑞珺:

第十一讲:《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彰显了信仰的重要性。文化和信仰紧紧相连,它关乎人民的福祉,也是民族精神的土壤所在。对文化有自信,人民就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建立基于信仰的教育,基于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的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

 

第十二讲:新实践:把法治权威牢牢地立起来

朱亚莲:

第十二讲,新实践:把法治权威牢牢地立起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讲。过去的五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跨越和突破。十九大报告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报告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梦的新篇章。

2012年深秋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所达成的一项基本共识,就是通过法制的权威,使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实现无缝对接,使所谓“集体领导”成为真正集体负责的权力形态,成为真正能够作出决断的新型权威机构。从人的权威到法制的权威,特别是强调法制权威对政府权力以及各种社会性权力的制约,这就是现代守法精神的本质所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法制的权威性可以让强制内在化,变成自觉行动。

王煜:

第十二讲 新实践:把法治权威牢牢地立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十九大报告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报告明确提出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强调维护宪法权威,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前提,全民守法是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建设的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营造形成一种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就是营造这样一种法治氛围,形成这样一种法治文化环境,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加强普法工作和提高社会公众法治素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要求,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巩固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果,增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宪法和法律权威,推进法律实施。

 

 

第十三讲: 新定位: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王苹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参与,最真实就是必须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最管用就是途径畅通、合理高效,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健全的制度体系。凝心聚力,民主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在基层。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朱雯婷:

第十三讲《新定位: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听了袁峰教授的讲话,让我更明确了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和本质属性,科学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生命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第十四讲:新承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金阳:

第十四讲《新承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建设平安中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几年来热议的话题,教育是国家人才建设的根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新时期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长,我更需要更加思考高效的教育方式、更有效的家校沟通方法,与家长携起手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路颖:

倾听教授的宣讲,真实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变化之大。教授主要从教育、收入、社会保障、脱贫、健康中国、社会治理格局、国家安全七个方面,阐明了“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首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19867月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部长介绍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二个红包是“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完全取消。”同时,也着力化解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其次,“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民生工作思路,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后,我作为人民群众一员的党员教师,更加要汲取十九大报告的精神,量力而行,尽力而行,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做好做实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五讲:新追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陆漪:

   第十五讲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刘志广教授主讲的《新追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这节党课的关键词是天蓝、地绿、水清,也是对美丽中国的未来梦想。本课程分第一部分从澄清生态文明内涵入手,通过相关案例分析阐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二部分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简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部分结合上海市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阐明关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若干思考。

   生态环境是当前国民最重视的问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要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而“美丽”也被纳入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中,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个人都要为此付诸努力,让绿色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陈曦:

   第十五讲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刘志广教授主讲的《新追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这节党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中国以及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要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而“美丽”也被纳入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中,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个人都要为此付诸努力,让绿色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生态环境的作用上升到文明兴衰的高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紧密相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摆正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在这样的生态环保思想定位下,我国确立了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环保工作理念,明确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环保工作方针,定下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化环保方法论,并提出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愿景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十六讲:新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金怡:

第十六讲“新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为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坚实的物质支撑、机制支撑和发展理念支撑,助力中国顺利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徐莹:

本期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敦瑞副教授讲的《新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专题,重点探讨在我国当前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性,并详细分析其内在的关系、相关具体的内容和战略举措。意在使广大党员增强面向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在谋划和参与有关工作时所需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专题中的供给策略改革让我印象深刻,提高供给质量,适应消费需求才能更好的提高经济增长,最典型的就是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主要购买渠道,而中国的四大发明,高铁,共享单车,网购,支付宝也是因为改变了供给策略结构,符合了老百姓的需求才得以蓬勃发展,所以,GDP的增长快,经济竞争力提高,一定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显密切联系,老百姓需要的是质量好,有品牌特色的商品,上海的一些传统产业也需要优化升级,创建一些有区域品牌代表性,高质量的商品,优化产业实力,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十七讲:新思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何新莲:

    听了赵刚印教授的党课《新思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总布局、总目标,明确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重要意义,它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作为党员,一定要对党忠诚、为党尽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而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同时,十九大报告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五项任务,明确了党支部的责任是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基层学校党支部,重点要抓好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重中之重,发挥主题党日对党员的管理作用,带领党员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入党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王灏:

听了第十七讲《新思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的体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关键是我们党要全面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要更好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更好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党就必须做到自身始终过硬,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十八讲:新党章:党的根本大法的与时俱进

张宏:

学习了十八讲,使我们党员了解党章发展历程和十九大党章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修改的重要内容,把握遵守党章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联系,牢记党的纪律刚性约束,牢记党规党纪界限不可逾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范浩:

十八讲,解读了十九大关于党章的修改部分,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遵守的准则。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告我们已经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是党的十九大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十九大党章修正案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时代记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蕴。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经验。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坚持和传承这一历史经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这是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的最大亮点和历史性贡献。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人民、领袖的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十九讲:新作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姜靖:

第十九讲《新作为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壮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长征精神同样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仍将继续爬坡过坎,砥砺前行,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十九大的主题,前4个字就落到了“不忘初心”上。而“新时代的长征路”这一表述,恰恰彰显了中共“不忘初心”、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理念。党员干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基层党员要立足岗位,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学习指引行动,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张瑞珺:

第十九讲:《新作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时代的新长征目标宏伟,值得每一个党员为之拼搏与奋斗。但新长征任重道远,风险与挑战并存,其中教授就提到当下的基础教育,他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国际重要各项比赛,测评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一些教学资料也被发达国家引进,也接待了很多前来学习的考察团,面对这种情况,有洋洋得意的情况,但冷静分析下,我们许多测试竞赛无法反应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及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社会仍然普遍存在对基础教育的焦虑,各种补习班泛滥,所以我们得学习他国的有利经验,深入基础教育改革。我想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在教授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得时时反省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教育,要继续学习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