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实践推进、以德立校、特色兴校 —上海市徐汇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三年规划(2007年——2009年) 一、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基础 (一)学校的概况 上海市康宁科技实验小学成立于1993年,是我区基础教育中凸显科技特色教育的一所(14个教学班)中等规模学校。学校原名康宁小学,随着徐汇区提出以“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应运而生。1997年2月,由原上海市政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教授题写校名,正式更名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 学校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即以贯彻课改理念为指导,以科技特色教育为抓手,以生物环保等科普活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科技特色教育的品牌同时,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也不断地得到了提升。 学校现有的教职员工中,在编教师40人,员工3人。35岁以下教师占47.5%,男教师占20%。教师队伍中,党员6人,团员7人,入党积极分子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2.5%,中级职称教师占67.5%,初级职称教师占20%,见习教师占10%。本科学历的教师占37.5%,大专学历的教师(包括在读2人)占55%。 2004年以来,在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培养了一大批“小院长”、“小院士”和科技小能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有: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覃含章同学;获“茅以升少年科学奖”、“全国第十九届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刘碧莹同学;获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一等奖、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的严震洋同学;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个人”称号的朱天轶同学等等。 与此同时,我校还分别获得了“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连续两届获得了“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十佳学校及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科技特色教育十佳模范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优秀实验校”及“上海市科技教育和研究突出成就学校”、“上海市第六届青少年科技节先进集体”等称号。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连续两届获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二届头脑林匹克万人大挑战优秀组织奖等。04-06年期间学校师生在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斐然,其中国家级竞赛获13项奖项;市级竞赛获80项奖项;区级竞赛获89项奖项等。 2005年,康宁科技实验小学被列入上海市“八区联动”项目“校本研修实验基地”学校,开始了以“主题式教研活动”来实施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学校在关注基础型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前提下,形成了信息科技、自然、品社等优势学科,并带动了骨干教师梯队式培养的师资自培工作。现有区级语文、自然、品社学科骨干教师3人,“三奖(育人奖、骏马奖、耕耘奖)”获奖教师3人,共占教师数的15%,由他们领衔的市、区级立项课题4个。教师个人区级以上教学评比获奖11人,区级以上展示课公开课9人,教师专题文章发表在区级以上刊物上12人。 学生在学校科技德育渗透的感染下,收获频频。王子蓥被评为了“上海市百名好苗苗”,沙利文同学获得了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语数英学科共获得了9个市级奖项。 此外,学校在其它方面也捷报频传—— 学校团支部分别获得徐汇区新长征突击队、“徐汇区优秀团支部”称号和徐汇区优秀青年“学理论、学党章”小组,有3个组室连续三年获“徐汇区教育工会文明组室称号”。 学校是徐汇区红十字会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获徐汇区学生暑期工作先进集体,徐汇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徐汇区第6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学校还是徐汇区文明单位,徐汇区中小学生命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安全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绿色学校等。 (二)目前的基础 学校在前三年确立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初步夯实了以下五方面的基础。 1、制度建设 康宁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已经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学校施行了“康宁教代会方案制”,利用学校教代会这一平台,不断完善了已有的规章制度;出台了学校常规工作指导意见,力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还通过“康宁科技特色教育”制度建设等管理经验的辐射,正在推进以“二期课改”为核心的学校制度建设工作。 2、学校教育 在培养人、发展人的学校教育方面,康宁比较注重两方面的协同推进。 一是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引导教工写写身边最感人的、最典型的“康宁之歌”来倡导教师的“荣辱观”;科技特色教育品牌的内涵之一“科技德育渗透”,被借鉴到学校师德建设的工作中,使学校教师“爱生—爱岗—爱校”做“康宁人”的情感逐步深厚;抓住康宁十周年校庆的契机,学校把握“科技特色教育品牌”展示和“康教师专业品质”亮相之际,倡导“师德见专业、专业建品牌”的校园氛围,带有康宁特质的师德教育内容和方式不断推出,从而推进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学生的品德教育。2004年,学校在全区第一个建立“品社”中心教研组,聘请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担任“品社”学科导师,带领学校教师研究如何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品社”教材和“两纲”教育内容,学校梳理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初步建立了“品社”学科资源库。通过以“品社”学科中心组为龙头的学生德育教育网络建设,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学校有机整合了科技特色教育资源,紧随区域性“主体性德育”的实践步伐,在学校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少儿科学院活动中衔接德育、在系列教育活动中感悟德育,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3、课堂教学 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品质方面,学校以“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为契机,以主题式教研活动的“三有三能一要”基本要求为规范,以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为各学科教研的主题,通过抓教研组建设和教学研究等举措,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学科质量的管理上,学校形成了“二二三三五”教学常规管理:即2次作业检查;2次备课组质量监控;3次备课检查;3次不同类型听课;5级质量分析;在落实“课标”的切入点上,学校通过“学科教学知识点梳理”把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成教师可操作的“一栏表”,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在教学方式转变上,通过徐汇区二期课改教师专项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有效课堂提问的课例研究》的展开,探索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转变。学校组织“百课、百题”实践研讨和成果交流活动,引领各学科教师聚焦课改、决战课堂;在课堂教学评价上,学校通过徐汇区教育系统信息化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电子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的研发和应用,作为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具体举措,扎实地开展了教学实践与反思,促进了各学科质量的稳步提升。 4、特色活动 科技特色教育活动,是康宁的品牌,“科技德育渗透、科技氛围营造、科技环境优化、科技活动多元、科技资源整合”的推进,使康宁科技特色教育“少儿科学院”活动的内涵逐步丰富。学校在已有的科技特色活动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康宁科技特色教育立体化“金字塔”的校本课程体系,在科技特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环境与资源、活动与评价等方面,正在进一步完善。05年学校承担了市级科研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少儿科技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正在探索科技教育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 5、校园环境 学校以科技特色教育为载体,以人文环境建设为导向,探索了独具康宁科技特色教育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新型教师文化与学校绿色生态环境的创建上,在倡导“师德见专业、专业建品牌”的校园氛围营造上,已初见成效。 在科技教育环境上,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式科技景点,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科技氛围。 在校园人文环境上,通过动态生成的温馨式绿色文化,为师生创设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 依据区教育局提出的“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弘扬内涵、提升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07年-09年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发展的战略为“管理创新、实践推进、以德立校、特色兴校”。 1、管理创新 (1)制度更新 以“康宁教代会议案制”的充分运作为基础,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使学校在新课程、新形势、新要求下的制度更新,化为教工自律的集体选择和行为的共同准则。倡导隐性的校园绿色文化在显性的制度交替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来推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2)机制创新 以激励党政工团各条块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学校工作机制为主线,把握“创新工作机制”与“创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康宁人”的团队意识,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工作机制创新中开发并实现(协助、辅助、帮助)“三助”功能。 2、实践推进 (1)理念提升 理念,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有效教学工作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和和一种行动的集聚。康宁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将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在有效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中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中关注质量的可测性、有效教学中强化反思的意识。 (2)行为跟进 教育行为是教师受一定思想支配把知识技能和道理传授给教育对象的过程,有效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行为跟进,是康宁发展的根本。学校将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的四项内容,着力解决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落差的共性问题。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行为转变;运用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行为转变。达到提升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的工作执行力。 3、以德立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校,是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增加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同时,倡导和培育康宁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率先垂范的精神。康宁以德立校,将在“上行下效”上形成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使学校管理工作朝着造就道德高尚、懂得教育规律、善于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方向迈进。 4、特色兴校 教育局下发的《徐汇区小学三年建设行动计划》中“优势学科建设”和“一校一品”的工作项目,是指导“以校为本”发展的基准之一。基于康宁前三年的基础,孕育了康宁后三年“特色兴校”的学校发展战略。“特色兴校”的战略将采取两大举措。一个是康宁培养特色教师、培育特色学科、优化特色教育、打造特色品牌的举措,二是康宁特色显现在科研对接上、康宁特色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康宁特色突显在学校发展上的举措。 三、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目标 在康宁的“管理创新、实践推进、以德立校、特色兴校” 发展战略统观下,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目标以及目标指引下的行动指南如下。 1、总体目标与内涵 通过三年的发展,把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建成“康宁人”专业发展良好、各科教学质量上升、科技特色教育一流的现代化好学校。 其基本内涵是: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构建学校管理育人、教育教学育人、特色活动育人的康宁办学模式;在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升的前提下,社会的满意度、绩效评估的认可度上升到进一步发展的新台阶。 2、行动指南与要求 以战略主导学校的发展,以目标引导教师的行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既是全校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依据,也是全校共同努力、团结奋进的要求。 明白一条道理: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形式开展教师的有效学习,在启动学习型班组建设的过程中,使康宁每一个教师明白:教师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是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教师自身的发展,反之亦然。 强化两大管理:必须围绕区教育局的总体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展开全校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学科管理”。在强化两大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营造康宁新型教师文化与校园绿色生态环境;进一步浓厚康宁“师德见专业、专业建品牌”的校园氛围。 打造三层特色:通过细化“特色兴校”的举措,通过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推进、“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的深入和少儿科技社团的活动展开,来打造康宁的特色教师、特色学科和特色品牌。通过科研、教研两手抓和齐步走,来落实康宁特色显现在科研对接上、康宁特色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康宁特色突显在学校发展上的举措。 加强四项建设:必须运用新时期的党建理论、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新时代的德育理论为武器,加强学校“党建带团建、班子建设(党风、政风、行风)、师德教育为核心的队伍建设和组室班级为中心的集体建设”四大建设工作。通过四大建设,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以德立校”的战略主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在“上行下效”中形成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使学校发展朝着造就道德高尚、懂得教育规律、善于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和培养健康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扎实的文化科技基础的好学生方向迈进。 四、学校新一轮发展的要点 (一)德育工作 1、建设以“品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骨干队伍。 (1)结合年度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加强师德建设,注重全体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开展学习、研讨和交流等活动,提升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促成康宁科技实验小学的德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2、创立康宁多元德育课程的结构体系。 (1)加强《品社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完善《品社与社会》课程的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培养校级的品牌教师。 (2)以《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核心,贯穿“迎奥运”和“迎世博”的阶段重点,丰富德育的课程内容。 (3)开拓校园网络道德、科技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的课程形式和实施渠道,拓展德育的时空。 (4)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施有效的少先队活动、科技社团活动、班队会活动等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活动结果的实效性,促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3、丰富大德育的内容,创新大德育的方法。 (1)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德育、锤炼意志品质,总结学科德育的方法和经验。 (2)以“两纲”、“迎奥运”、“迎世博”和行规等专题、专项教育内容,少科院、少先队等主题活动内容的开掘,来创造性的丰富康宁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1)德育课程的考核、少先队的雏鹰争章与班主任的品德评语等评价手段有机整合。 (2)多元评价相结合,重视主体评价的同时,整合过程与结果、静态与动态的全面评价。 (3)建立《少科院小院士成长轨迹》档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构建大德育的网络。 (1)、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2)、完善“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德育内容,强化学校德育的“时时、处处”。 (3)、利用社区德育资源,拓展德育基地,开发和整合校园网络德育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基地、网络等统整的德育网络。 (二)教学工作 1、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优化科技教育课程。 (1)实施“康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2)以英语学科、自然学科、品社学科和信息科技学科为重点,完善康宁科技特色教育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完成《科技校本教材》的编写。 (3)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中,加强基础型、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管理,提升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2、深化课堂教学革新,探索有效教学。 (1)“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项目的继续推进,围绕“聚焦课改、决战课堂”和“有效教学”主题,加强各学科教研组的建设。 (2)完成首批“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有效的课堂提问的课例研究》课题结题工作,组织、申报徐汇区第二批《二期课改教师专项研究课题》。 (3)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提高学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 (4)运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电子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平台,建立同学科、跨学科的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与教研,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协调能力。 (5)围绕“有效教学”,加强各学科教学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二二三三五”教学常规管理。 (6)建设“康宁特色学科”为契机,出台《康宁优秀教研组建设、评估与奖励机制》。 (7)完善各学科的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教研组评定的制度和学校行政随堂听课、参加教研及教学指导的制度。 (8)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举措,细化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业水平诊断等措施。 (三)科教工作 1、启动科技教育三期工程,强化特色教育品牌。 (1)扩大少科院活动的参与面,少科院活动的模式逐渐向基于网络的科技社团活动模式过渡。 (2)通过市级科研课题的推进,研发并开通网络科技活动的模块,并开展基于网络的科技社团活动实践。 (3)通过实施学校科技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积累、整理、提炼科技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实施经验。 (4)实现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探索科技特色教育与基础性学科的整合。 (5)以康宁特色网站为平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便捷、对接、共享的优势。 (6)开展学生科技素养评价,逐步建立学生科技素养发展档案库。 2、强化科研意识,加强科研的普及指导的力度。 (1)开辟康宁校园网的科研栏目,刊登、发表学校教育科研动态信息和科研 成果,引导全校教师树立“关注教研、关注科研”的意识。 (2)开展校内的科研普及与指导的专题活动,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聘请教育科研导师。 3、强化课题研究,扩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参与面。 (1)以市级科研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少儿科技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的中期推进为抓手,形成三个课题推进组,协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通过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有效课堂提问的课例研究》课题成果的物化,引导教师推广科研成果,在推广中扩大教师的参与面。 (3)运用徐汇区教育系统信息化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电子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平台,在全校各学科教学中使用研究成果,倡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研究,在探索研究中工作。 (4)组织康宁科技实验小学申报徐汇区第二批“二期课改教师专项研究课题”的预申报工作,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 (5)建立学校科研网络,从人员网络到信息网络方面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网络。 (6)健全学校的科研制度,用制度来激励教师参与科研,规范科研。 (四)师资工作 1、加强师德建设,形成师德新风尚。 (1)加强党组织、团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团员和学校行政、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 (2)采用各种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营造“师德见专业、专业建品牌”的校园氛围,塑造“康宁人”高尚的师德风貌。 2、关注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参与区“三奖”、组织校“一杯、一展”的评比、选拔和推优活动,实现团队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协助、辅助、帮助)“三助”功能。 (2)从考评制度和奖励的机制上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校本自培的工作机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为载体,引导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轨,促教师专业发展。 (4)利用校内外职后培训资源,增强校本培训的力度和实效,在“实践反思——多元培训——专业发展”的交互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依托各类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加快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步伐,形成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合理的结构,强化有特色、有特长、有特点的教师梯队的建设。 五、学校发展保障措施 (一)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发展合力。 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将不断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讨论,真正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的内涵,把规划实施过程变成增强凝聚力的过程。领导班子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以身作则,克难奋进。学校要大力加强“四项建设”,发挥整体功能,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规划的达成努力奋斗。 (二)完善规章制度,塑造新的制度文化。 对学校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与充实,使制度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的保证。 同时,组织领导与教职工学习有关管理思想与管理制度的内容,真正了解制度,并用制度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三) 改进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在办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更适应人的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比较科学、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功能显形化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完善校本课程评价、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绩效评价、道德品质评价、班级、教研组等集体的管理评价等体系。 (四) 借助相应资源,构筑教师发展的校园。 使师训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教师成长目标,学校将借助上师大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资源,构筑教师发展的校园,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式的教师成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