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摒弃“高分数是人才,上大学是人才”的片面人才观,在教育评价,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评价方面,把这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目标,注重反映个性差异,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从目前对特殊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提出新的特殊学生评价观。 二、当前对特殊学生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对特殊学生的评价还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评价目标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特殊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对特殊学生的其它方面,如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评价甚少。 (二)评价方法单一。难于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还是习惯于先确立总目标,然后进行步步分解,因此分解次数越多,具体化的环节越多,评价指标越多,受到的干扰就可能越大,而且操作繁锁,不易被教育工作者采纳。 (三)评价主体单一。对特殊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而且用主管教育部门或学校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去衡量特殊学生,有时并不适用,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 (四)对特殊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的是对特殊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甚少。 由此可以看出,单一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被动地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主动地发展是相背离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机制。 三、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下的特殊学生评价观 (一)评价目标应是全面的和多层次的 1、评价的目标不仅要涉及到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更要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等其它方面的发展。这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对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马克思在他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就指出:由于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它使得劳动者不可能终身固定在一个生产工种上,也不能只发挥单项的劳动职能,人世间的片面发展不适应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将是空前的迅猛,从业人员的流动、劳动职能的变换也将是空前的频繁,这就客观上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以便具有更强的适应力。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不仅只是智能上的广泛适应性,而且提出了人的身心素质都需相应地协调发展。由于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因此对人的发展的评价目标也应是全面的。 2、从人身心发展方面看,人的素质水平一种综合效应,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素质为人的质量或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仅仅根据个体某一方面的能力或素质状况,不足以断定其素质水平,只有诸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身心素质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各项素质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如果只强调科学知识的掌握,忽视人的态度、能力、兴、趣的培养,那么,最终也会限制知识的掌握,限制人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强调单一目标的评价,既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知识、技能、兴趣等多方面。近来,美国著心理学家加德纳进一步揭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督能、体态智能等,并且指出每个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因此评价目标应设多种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信心的树立,因为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 (二)评价主体的非单一化 以往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学校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由于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导致了如下一些问题的产生:①评价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他们对评价会产生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②由于在评价中缺乏被评价者的坦诚参与,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者不仅指学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纵观整个评价的过程,从评价目标的确立直至评价的信息反馈,被评价者个体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他要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要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总之,只有在参与中,被评价者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由于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原有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居高临下的传统评价关系得到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互动过程。通过评价的一大特点。 在对学生评价中,除了上面的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可以做为评价主体外,学生同伴、校外某一方面专家等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家长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 只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强调多主体,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状况,并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以往我们常常强调采用定量的方法评价我们的学生,因为它精确、客观,但我们知道人们的很多方面是不能单独用定量的方法去进行评价的,如人的态度、兴趣,就不易量化。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不能仅靠一种方法去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因为我们强调评价方法更多样化,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去评价学生的不同方面,甚至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去衡量我们的每一个个体。目的在于促进每个个体积极主动地发展。准备采取以下两种评价方法。 1、档案法:这是一种在国外中小学校受欢迎的评价方法,它是以学生的学习作品作为评价的依据。使用它的具体步骤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把自己认为较好的作品,经教师同意后放入学生档案中,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可能会对案件作品不再满意,教师可以帮他取出来,再把学生认为较满意的作品收集进去。档案法可以被运用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教学领域。它的优势在于: ⑴ 由于此法要求学生参与评价,这就使学生不仅把自己的学习对象作为认识的对象,学生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还需自行掌握评价标准,并把自己的认识过程作为评价的对象,从而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⑵ 它克服了以往仅以选拔为目的的评价功能,突出了评价的改进、鼓励和调节的作用。 ⑶ 它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为每个个体的发展以及每个个体特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⑷ 学生的参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保证作用。 2、小组评价 这也是一种中小学较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往往是先采取小组自评,然后再进行他评。这种评价方法有如下一些特点: ⑴ 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在突出竞争的现代社会强调人际之间的团结尤为重要。 ⑵ 通过对其他组进行评价。可以了解评价是如何进行的。了解自己是如何被他人评价的。 ⑶ 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价结果,精心准备,因此收获也会较大。 除了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外,我们还准备采取一些其它定性的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作品展示等。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保证受教育者得以全面、主动地发展。 ⑷ 教师评价:从学生基本能力或学科领域方面对学生作业综合性评价,使他们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评价原则 1、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 2、 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指的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就评价内容而言,多元化原则要求评价既要体现主体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即使在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评价范畴,也不能仅仅依靠成绩测验,成绩测验只是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的一种,偏重于认知上的测量,对学习成就的评价,也应涵盖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等行为的考查。 就评价主体而言,多元化原则要求素质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应该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在素质教育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素质教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 全国性原则 全息性原则指的是素质教育评价必须反映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信息,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素质培养有关的评价信息。 我们提出的全息评价,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在一定的时域内,结合上述三种形式的评价,不断地循环反复,动态地监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把握全体学生发展的整体状况。信息来源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等),都是获取评价信息必不可少的信息源。不仅由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的各种渠采集学生素质发展的信息,而且需要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设计各种评价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 4、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素质教育评价最重要的原则,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此外,发展性评价要设法让学生发挥他们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为此,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通过这种评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从另一方面讲,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强化选拔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容易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发展性原则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需要着力于构建一种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的评价机制。为此,发展性原则主张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归根结蒂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五、实验过程 (一)准备(2004年3月~6月) 1、制订试验方案 2、选定试验年级 3、召开语文、数学教师会议,布置试验任务 4、语文、数学教师制订分学科方案,确定试验对象 5、修正试验方案 (二)实施(2004年9月~2005年4月) 1、根据计划,对试验对象进行跟踪。 2、编制《语文、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并进行试验。 3、反思试验结果,及时修正试验计划,继续试验。 4、运用《量表》进行测试,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5、试验过程中注重资料的收集。 (三)总结(2005年4月~2005年9月) 1、资料整理。 2、撰写试验报告。 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潘为琳(检查指导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杨丽敏 (组织协调安排好课题组活动) 饶颐 刘春燕 张莉 杜文芳 张玮(根据计划,对试验对象进行跟踪,运用《量表》进行测试方案,做好资料的收集(个案研究、试验报告) |